这里只是“做技术”的舞台_皇族rng电竞平台官网_首页下载
皇族rng官网一线品牌水处理树脂指定供应商

原厂直供、假一赔百、品牌代理、正品保障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0755-23192914
皇族rng官网:这里只是“做技术”的舞台

这里只是“做技术”的舞台

发布时间:2023-11-17 08:32:05 | 来源:皇族rng官网

  不管是面对媒体的镜头,还是同行前辈的询问指导,李县法都显很紧张,两个大拇指一直在互相揉搓,一段几十秒的解说词,说了十分钟也没有说得很利索。

  此刻,他正站在自己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体育馆内,身旁是他已经研发了四年的“仿蝎子结构三臂井喷救援机器人”。周围,参观者来来往往,不时就会有人停下来,与他攀谈,向他询问这个机器人的情况。

  这里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的现场,作为参赛选手之一,李县法正在和一同参赛的千余位选手,展开一场“做技术”人之间的竞技。

  第六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山东省教育厅、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虽然已经是“第六届”了,但对于这项赛事来说,“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的名字其实是一个“新名字”。

  “该项赛事是源于2014年,由我校发起创办的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5年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王宁还是一位学院辅导员,当时,她参与了这项赛事的启动。“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当时在石油装备领域,国内针对研究生的竞赛平台相对较少,便想着是否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汇集石油装备领域的一些高校想法,给研究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虽然只是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这项赛事自启动以来的发展却十分迅速2016年,在刚刚举办三届时,它就已经被纳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2019年,该项赛事更是升级为“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为保持赛事历史的延续,届次接续为第六届,秘书处单位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据统计,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首次举行时,仅有13所高校的101件作品参加决赛,而今年已有国内外151所高校学生组成的1075支队伍报名参赛,赛事规模和水平都创历史新高。

  “相信通过本次大赛的举办,能够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展示创新成果,促使更多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逐步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谈及此次赛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万云波显得信心十足。

  由于一些原因,直到总决赛开幕前一天的午夜时分,作为赛事评委之一的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牛晓滨才急匆匆地赶到青岛。但第二天,他便精神抖擞地来到了比赛现场,在参观了十几个参赛项目后,牛晓滨颇为感慨地对《中国科学报》说,这一趟“感觉挺好”。

  在此之前,牛晓滨也曾参加过类似的其他学生科技竞赛,但能让他发出如此感慨的却并不多。究其原因,他觉得很多此类赛事,参赛者虽然是学生,但他们拿出来的东西其实还是老师的思路,“学生没有自己的东西”。

  “这些作品里有学生自己的思路在里面,这是能判断出来的,因为老师关心的点不在这里。”牛晓滨说着,指向了一旁的一个展位,“比如他们的项目就很有特点”

  被牛晓滨点名表扬的项目,名叫“基于激光探针的矿物快速检测技术探讨研究与装备设计”,如今已经博士四年级的华中科技大学学生闫久江正在热情地向周围观众做着介绍。

  这一项目是通过激光对于矿石元素成分的激发,大幅度的提高能源监测装备的检测效率和精度。项目启动于2011年,但直到5年后的2016年,闫久江才郑重进入课题组,此时,项目的一代机已经造出,但体型太过笨重,造价过高,就没有办法商品化。于是,闫久江在博士期间的主要工作,就是想方设法把它做小。

  如今,闫久江已经临近毕业,他也交出了自己四年成绩单曾经笨重的一代机,已经缩小成台式电脑大小,并实现了初步的商业化。

  “一代机之所以无法变小,是因为只有设备足够大,才能发出大能量的激光,并激发出物质元素,所以如何增强激光光谱强度,是实现设备小型化的关键。”闫久江说,这也是他需要攻克的主要难题,而在一次为矿物设计防尘设施时,他意外地发现,原本用来防尘的半密闭腔体,却能产生增强光谱的效果。有此发现的闫久江极为兴奋,基于此,他成功研发出了半密闭腔体的空气增强技术,这也成了设备小型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老师刚招我进入团队的时候,说没有要求我写文章,能毕业就行。”闫久江笑着说,但几年下来,他不但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博士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因为理论再好,也总要有人面向工业,解决实际问题。

  就在记者与闫久江交谈的同时,李县法刚刚结束了让他颇不适应的媒体采访,随即恢复到了“做技术”的本来状态。

  李县法的项目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设计一种类似蝎子的机器人,执行井喷等严重事故的救援工作。在他一旁,作为样品展示的机器人“张牙舞爪”,甚是威风。

  如果说闫久江的项目还只是学生贡献了核心技术的话,那么李县法的这个机器人,则可以说全部是“自己的东西”;而且是先有的名字,后有的“东西”。

  原来四年前,还是大二学生的李县法准备组织一个科技团队,在为团队起名字时,他想起了之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介绍蝎子的节目,对此印象非常深刻的他,便把团队起名为“天蝎”。

  有了名字后,灵光一现的李县法忽然想到,蝎子的某些特性或许可以在工程救援中派上用场。于是,从两张简单的概念图开始,他和团队伙伴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代机的研发,如今,他的二代机已经初具规模。

  对于他的项目,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评价:“思路是对的,继续做下去”。

  “做样机的时候,其实遇到了很多问题,也有过该不该坚持到底的疑惑。”交谈中,李县法说,但“我们做技术的,在挣扎过后,不会考虑那么多,既然已经做到现在,就应该坚持到底”。

  如今,选择硕博连读的李县法,已经是博士一年级的学生了。谈及未来,他说等研发第三代样机时,就要把工作交给学弟学妹了。“我会传承给低年级同学,让他们继续研发,但我不会离开,做项目技术的跟进,负责开发他们攻克不了的技术。”他笑着说。

  毕竟,在这座不大的校园里,还有着太多如李县法一样,痴迷于“做技术”的学生。谁知道不远的未来,他们又能做出什么呢?

相关产品